01
該作品獲中國美協主辦的﹃2018「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工筆)作品展﹄入會資格。萬年上山,詩畫浦江。上山文化距今約一萬年左右,內涵獨特。 出土的夾炭紅衣陶大口盆、雙耳陶罐、平底陶盤、石磨盤等器物群較為少見,獨具個性。上山文化分布區域為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本作品用24 張小品拼接而成,以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的陶罐入畫,以灰調子為背景。陶罐的刻畫嚴謹細微,畫面構成新穎,表現了畫家對華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崇敬。 【萬年浦江】
240cm×170cm 2018 年
01
該作品獲中國美協主辦的﹃2018「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工筆)作品展﹄入會資格。萬年上山,詩畫浦江。上山文化距今約一萬年左右,內涵獨特。 出土的夾炭紅衣陶大口盆、雙耳陶罐、平底陶盤、石磨盤等器物群較為少見,獨具個性。上山文化分布區域為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本作品用24 張小品拼接而成,以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的陶罐入畫,以灰調子為背景。陶罐的刻畫嚴謹細微,畫面構成新穎,表現了畫家對華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崇敬。 【萬年浦江】
240cm×170cm 2018 年
02
本作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海絲情·中國夢——中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以一張帆船倒影為主導展開刻畫,塊面與線 發展以及社會影響。作者在構思設計上花了心思,思想觀念和形式語言上有著創新的膽略,筆下的絲路也有著獨特的樣貌。 相結合,看似輕描淡寫,而整體統一自然,光影視覺效果特別強;右上角以一只自由飛翔的海鷗作為畫眼。作者通過畫面表達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海絲帆遠】 240cm×145cm 2018年
03
該作品獲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葉淺予誕辰110周年「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入會資格。水波微動,微風輕揚。魚兒戲水,歡樂無疆,爭相
秀之態。 畫中透過水面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太湖石,一旁還隱隱約約有一群小魚在游動。溪水的清澈立刻從畫中展現出來,畫家畫出了﹃五水共治﹄的山清水 追逐,翩翩起舞。水下自在,樂享人生。【富春幽韻】 240cm×120cm 2017年
04發著春天的氣息。微風吹過,滿園姹紫嫣紅,桃花散發出陣陣清香,如此沁人心脾。 作品為縱橫式的構圖形式,太湖石豎立在畫面的右邊,最令人贊嘆的是那兩只踏步在春風中的大灰鵝,神形具備,自然生動,尤其是那眼神,仿佛散 清風徐來,暗香浮動。輕挪微步,試問趕路人:縱有千絲萬縷愁,莫把春來負。踱步踱步! 【踏春圖】
176cm×96cm 2022年
05數只姿態各異的鴨子在平靜的湖面相映生輝,給畫面增添了一絲生機和活力。在自由的環境中,鴨子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這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表現力。 作者在創作此作品時,充分運用淡雅、簡潔、空靈的藝術表現方式,讓蒼潤渾厚的太湖石,呈現在源于山林泉石之本色的藍灰、綠灰等清淡調子之中。【驚夢春曉】 176cm×96cm 2023年
06一種嘗試,它使畫面耐人尋味,且技法表現與畫面巧妙結合,自然到位。 有山石便有煙云舒卷,煙云之外自有禽鳥翩然。作品在朦朧色調中掏染太湖石的虛實層次,使所繪物象似有似無地呈現出來。這種表現手法是作者的 ﹃回首風塵千里外,故園煙雨五峰寒。﹄清幽的意境、素淡的詩語、平和的心態是構成畫面禪意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園清幽】 120cm×64cm 2023年
07 33cm×420cm 2023 年 竹篁幽禽圖(局部)竹子的無限生機 , 使作品呈現出妙趣橫生之感。鵪鶉用勾勒分染法完成 , 表現技法的多樣應用使畫面別有情趣。 竹竿前后關系 , 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 , 透露出輕快飄逸之感,同時作者對竹竿、竹枝、竹葉進行藝術的取舍、概括 , 用竹葉的濃淡對比、層疊疏密表現 沒骨技法從傳統而來又有所發展,它淡化了線的意識 , 以石色、水色或墨來描繪對象。此幅作品中,竹子在撞水、撞色的基礎上,又在重要部分提染 【竹篁幽禽圖】
08作品簡約凝練,賦予觀者美好的想象空間。抒浩然之正大氣象,乃大象之境界,妙也。 此作品中,左右以兩塊深灰色來襯托中間的淡灰色并作為背景。金龍魚用暖色調來表現,在冷暖色的對比中,美感及色彩的表現力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動如清波,水面蕩漾。魚兒嬉戲,輕輕舞動。游動縱橫,快樂無窮。自在逍遙,盡享自由。 【逍遙游】
97cm×60cm 2023 年
09畫面中黑、白、灰對比強烈,虛實相生,突出了秋意之美。 太湖石旁,樹枝垂下,榴果累累。莖葉疏松,果實從葉中突現出來,有的石榴果已成熟到裂開,引來饞涎欲滴的八哥。 繪畫需要運用筆墨技法去完成,筆墨技法需要用心去理解,心性體驗需要反復實踐去積累。筆墨技法者,﹃乃心運也﹄。它發于內心,又長于內心。 【秋聲】
97cm×60cm 2023 年
10動而帶來的寫意感。作者用動感的筆法和淡雅的墨色為此作注入逸致,在厚重、工整中顯出疏放意趣。 在中國畫創作中,要融入水墨畫的表現語言,總體經營墨跡、墨象與色彩間的構成關系。太湖石的厚重、梅花枝干的疏散變化,使畫面充滿由筆法生 本作品運用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筆墨與色彩相結合的手法。 【空山梅樹老橫枝】
97cm×60cm 2023 年
11﹃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萬匯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復歸的心態,靜默于山水之間。作品采用縱橫式構圖,使物象交融、相映成趣。作者用自己擅長的筆墨語言和情懷,描繪出一幅經典之作。 ﹃閑林獨坐草堂曉,三寶之聲聞一鳥。﹄畫面整體布局簡潔凝練,重點刻畫了太湖石的質感。庭院中,一只高大的雄性黑琴雞沉醉于大自然,以萬籟 【閑庭信步】
97cm×60cm 2023 年
12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在寧靜的深秋輕輕地傾訴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靜靜地和讀者品味這歲歲年年四季平安的人生。 淡赭墨畫出芭蕉葉,若隱若現,使之與竹子產生強烈的對比;三只鵪鶉悠閑自在地在竹蔭下漫步…… 該作品所呈現出的獨特美感來自作者與眾不同的感知事物的方式與獨特的審美體驗。作者運用沒骨寫實的手法表現太湖石,以重墨刻畫竹子,背景用【四季平安】
97cm×60cm 2023 年
13使主題形象得到了強化與升華。 作品巧妙運用黑、白、灰,對比強烈,構圖奇特。主題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映襯。畫面深婉綺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有一種朦朧美, 清晨的淺溪綠植深染,視野間安靜祥和。綠、藍、紫交融的冷調背景中,一只烏黑的八哥目光炯炯地回頭注視著遠方翩翩起舞的白蝴蝶。 【雨后修篁分外清】
97cm×60cm 2023 年
14濃重的色彩與強烈的對比使畫面有高度的視覺沖擊效果。 觀設計色彩的技巧。本作品作者用朱砂色表現太湖石,用淺綠、灰綠、深灰展現翠竹。山雀在一叢茂盛的竹枝中歡快地唱著歌,似在呼喚遠方的伴侶。 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更多的畫家認識到了色彩知識,如色彩規律、色彩語言及形式構成的重要性,開始主動學習并逐漸掌握現代色彩的規律以及主 【山空寂靜】 97cm×50cm 2023年
15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作者借物描寫生態,提倡保護生態,守護好藍天、碧水。 現代分割式構圖,畫面左右以兩塊深灰調作為形式,與中間淺色調產生對比,使主題更為突出。作品構思別具匠心,虛與實、靜與動相互襯托,從而 春天,萬物復蘇,春水與長天一色,晨曦伴隨著新的一天出現。春雨過后,平靜的湖面站立著一只沙鷗,前方橫臥著一塊淺綠色的太湖石。作品采用【江湖浪跡一沙鷗】 97cm×50cm 2023年
16太湖石的面與魚兒的動線形成強烈的對比,虛實之間,整個畫面形成一個有節奏、韻律的空間,營造出一幅動感十足的生態佳作。 這幅作品構圖比較險峻,一塊巨大的太湖石以倒三角之勢,把畫面分割成大小各異的幾個空間,形成新的圖式。一群魚兒自由自在穿梭于清澈的水中,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
97cm×50cm 2023年
17之法,與淡雅秀麗的畫風相結合,太湖石的靜與兩只竊竊私語的禽鳥產生縱與橫、靜與動的對比。畫面極其生動,別具一格。 中國式的留白,不只是畫家遷想妙得,也是屬于畫家的﹃氣質﹄,在無聲中引導欣賞者從﹃空白﹄中與創作者進行藝術對話。此幅作品運用﹃留白﹄【山谷清音】 97cm×50cm 2023年
18作品以對角線處的竹子與縱立的太湖石穿插,構思獨到,構圖妙趣橫生,色彩自然美觀。 令人似乎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心曠神怡。 畫風追求疏淡空靈,唯美典雅。本作品展現初春時充滿生機的景觀。竹枝嫩芽剛剛冒出枝頭,看上去仿佛能感到迎面拂來的春風,枝頭有小鳥駐足, 【清風雅韻】 95cm×41cm 2023年
19 41cm×95cm 2023 年 意境,是畫家采用藝術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本作品簡約凝練,帶給了我們美的享受。 小鳥回望遠方,沉醉于大自然。青山之巔、山外之山,晚霞寂照,寂靜光明,默默映耀世界。 一縷秋風,拂去酷熱的夏;一陣秋雨,潤澤煩躁的心;一滴秋露,折射清朗的秋;一絲秋意,渲染美麗的景。一季一風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地。 【望穿秋水】
20 41cm×95cm 2023 年 簡,麻雀注視著一只小螳螂,麻雀刻畫絲絲入微,小螳螂用筆簡練概括,筆法飄逸靈動,水墨意趣自然。 沒有了留白,中國畫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間;沒有了留白,中國畫的“氣”和“勢”將不復存在。留白是中國畫中人文的想象空間。本作品構圖精 “留白”是中國畫特有的心理空間,亦是畫面呼吸的必然所在。 【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