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5cm×124cm 2015年統構圖之中,較好地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和對場景的感悟。理山石、樹木、水面等,書法用筆,積點成林,淡水墨暈染,意境深邃。其間裝飾局條有規則相隔,但意境相連。整體氣息暢通,將當代意識融入傳整幅圖是分組而作,由小圖組合而成的作品。其立意新穎,構圖巧妙,六幅小圖各自獨立成章,筆墨清晰,濃淡適宜。每一幅小圖中,以不同筆墨處杜政民【水墨彭城】
02138cm×138cm 2021 年 杜政民【云龍山深遠趣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云龍山雖沒有五岳之雄奇,也沒有太行之險峻,但山中草木茂盛,巨石峻峭,林壑幽美,古木參天,文跡累累,無處不是可游可品,是賞景寫生之佳地。作者多次入山中寫生,綜合思考后以中國畫四條屏組合方式,構成一幅云龍山的剖面圖。每一屏為山中一境界,充分展現云龍山的深、遠、趣、幽,整圖氣勢宏大,水墨韻濃,多以墨點堆積成山之主體,渾厚華滋,亭房樓閣嵌于其中。四屏以白色局條裝飾相連,為一整體,構圖奇特,彰顯出作者在山水創作中駕馭筆墨、處理章法的能力。
03杜政民【入山方知水墨韻】46cm×69cm 2020 年 以顯畫面格調不俗。圖中點景之人物猶進入煙云深處,陶醉于美妙自然之中。有彈性之美。樹的葉根枝干一氣呵成,毫無遲疑,干脆利索。遠處淡墨一抹,是云?是山?給觀者無限想象。整圖意境悠然,濃淡相間,用水之妙,這幅作品是作者在云龍山山口處寫生而成,其以濃重焦墨寫出巨石處幾株古樹老松,石階、古木、巨石皆以篆隸書法之用筆寫出,線條剛勁有力并富
04138cm×69cm 2024年入密林,灌木叢幽,隱秘之中的利濟亭悠然而出,通向山頂的石階小道則引人入勝境。干筆皴擦山體,肌理豐富,再以淡墨多次暈染,用墨濃淡相間,渾然一體。山體中幾處留白則巧妙地打破了山林的寂靜。作者以聚焦方式將利濟亭嵌勵了無數后人以為百姓分憂解難而不懈努力、積極進取。該圖以斜右上取勢構圖,筆墨松散,看似平淡,實則筆松空靈。作者以焦墨寫出山石樹木,這幅作品是作者在云龍山山口另一處的寫生創作。﹃利濟亭﹄始建于光緒年間,是彭城楊文一等五義士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資興建的。其數百年來激杜政民【過利濟亭】
05杜政民【入門即是放鶴地】46cm×69cm 2021 年 中后景為大部分中灰色的山門建筑及樹叢,如此使作品柔和清新。此外,樹的曲線同山門建筑的直線對比和諧,增加了畫面的優美感。在云龍山山頂的山門處,給人感覺為登山至此,入門即豁然開朗。古木參天,亭廊悠悠,畫意幽然而生。筆墨處理上,前景以少量的黑色繪樹干葉冠,
0669cm×69cm 2020 年 杜政民【放鶴亭記】宋代文豪蘇軾有一文《放鶴亭記》,使云龍山名揚天下,此幅《放鶴亭記》則以筆墨詮釋了蘇軾對場景的描寫。其構圖奇險,用大片深重積墨表現山之主體,郁郁蔥蔥,放鶴亭隱于山頂翠綠之間,留白及遠山設置又進一步彰顯了優美文辭——“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該圖也是作者的得意構圖之作。
0734cm×34cm 2022 年 杜政民【云龍湖畔春訊來】該作品為云龍湖畔一處特寫景色。湖邊水榭前,幾株枝干曲折優美的雜樹,經過嚴冬而待生機勃發,樹干間幾朵迎春花已漸露春色。透過廳廊觀遠山近水,清新無比。畫作整體構圖飽滿,筆墨精湛,中灰基調中以重墨色的樹干破之,層次深遠,可見是一幅精心組織素材創作的佳作。
08杜政民【遠山近水情無盡】210cm×138cm 2022 年 呼應,湖面三兩成群的水鳥憨態可掬,更顯水面寧靜。整幅畫面動靜和諧,生氣靈動。 之鳥,繼而續之。作品以深遠、平遠之法處理畫面,構圖開闊明朗,主調黑白灰關系明確,景物安排組織得當。左側的書法同右側的散群飛鳥對比初春,云龍湖的遠山近水略顯安閑明艷之態。遠山起伏俊美,近水平靜優雅,數群水鳥不時在天空翱翔,忽而鉆入水中,濺起片片水花,又驚動水面
0950cm×25cm 2021年和山頂之塔均處在畫面黑白對比強烈之處。整體視覺順序清晰,主次關系明確。這幅作品的構圖以高遠法仰視金山一角,在大面積的山體上用點和線積墨的繪畫語言,以焦墨干筆而成,水墨暈染,草木蒼翠,渾厚華滋。山腳亭榭杜政民【金山疊翠】
10杜政民【春到彭園】46cm×69cm 2022 年 娜多姿。構圖以枝條飄動的斜線取勢,疏密有致 , 具有生動、活躍的動感。用色以淡赭墨水暈染出初春的公園景色。在陽春三月的一個傍晚,作者于彭祖園中感看到一排建筑掩映在林木叢中,感受到了強烈的畫面感。畫面中,幾棵還沒有出葉的雜樹,枝條飄逸,婀
1150cm×25cm 2022年靈深遠。大彭閣立于山道盡頭,整體畫面給人以沉著、穩定、莊重之感,再現了大彭閣崇高、肅穆之態。這幅作品采取垂直線構圖形式,以大寫意筆墨,將通往大彭閣山道兩側的樹林表現得郁郁蔥蔥,濃淡干濕并用,再以淡墨水渲染,樹叢挺拔林立,空杜政民【彭祖園中大彭閣】
12100cm×50cm 2022年有感而發。這幅作品在構圖上為中國畫傳統的﹃位于云龍公園知春島的燕子樓, 兩面臨水, 與古木為鄰, 掩映在樹木花叢之中, 飛檐翹角形如飛燕, 造型別致。 自唐以來, 歷代多有文人騷客觸景生情,S﹄形構圖,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感、流動活波感和曲線韻律,使畫面優雅美觀。筆墨處理以濃重墨色畫出燕子樓前后樹叢,幾株淡墨古樹與燕子樓的飛檐呼應。此外,湖面和遠山也襯托了燕子樓的形態之美。杜政民【燕子樓空佳色長留】
13138cm×69cm 2021年幅寫生圖都具有完整的構圖,可獨立成畫,整體又排列組合成完整作品,虛實得當,濃淡適宜,氣韻生動。有序;也有香荷田田,水波漣漣,水禽咯咯;還有灌木簇擁,橋廊相連,曲徑通幽。作者對景寫生,墨韻情生對多幅寫生作品進行再創作,其中每一潘安湖是徐州著名的濕地公園,是在采煤塌陷區形成的自然景觀地。其間一步一景,步移景易:有蘆葦、蒲草虛實相生,變化豐富,層層疊疊,聚合杜政民【印象潘安湖】
1469cm×46cm 2022 年品水墨淋漓,亭前古木茂盛,以曲折用筆勾勒線條,骨力勁挺,濃淡墨點,近遠樹冠為之,復以水墨渲染,墨韻趣味由此而出。﹃快哉亭﹄處樹木成蔭,樓臺亭榭,靜謐自然,一直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據說李可染先生當年就是在這里跟著鄉賢錢食芝老先生學習繪畫。該作杜政民【疏林煙云中 翠鎖快哉亭】
15100cm×50cm 2022年式布置畫面,給人以平靜、穩重、安寧的美感。史的厚重感。此外,地下城墻還給地上建筑帶來濃郁的古典氣息。作者由此遷想妙得,選取明清建筑群和地下明代城墻為創作素材,用水平線構圖形﹃回龍窩﹄是自清代延續至今的居民點,是典型的徐州傳統古民居、舊建筑。在畫作中,下方為一段明代的古城墻,使畫面既有線條的美感,又有歷杜政民【品味回龍窩】
16100cm×50cm 2022年皆縈繞著李可染大師的書畫氣息。這幅作品為側斜三角形構圖形式,畫面既有運動之勢,又有莊重、靜穆、穩定的感覺,展現出鬧境中一處幽靜之地。李可染先生舊居為一座舊式的四合院,也是典型的徐州古民居代表,居所伴有曲折纏繞的紫藤和婆娑弄影的翠竹,入門即有詩情畫意。細品院內物象,杜政民【李可染先生舊居】
17100cm×50cm 2022年畫面增添了趣味。后的遺存。這幅作品呈斜長方形構圖形式,數百間古民居依山體而建,向山頂延伸,帶給觀者無限遐想。此外,其筆墨濃淡相間,上方幾處淡墨也給﹃戶部山﹄是位于古徐州城南高地的山丘,其上有古風濃厚、鱗次櫛比的明清建筑群,這些古老的四合院承載著徐州千百年的滄桑,也是徐州古城最杜政民【戶部山一隅】
1865cm×45cm 2020 年物的轉換過程中,主要在取舍、布置與筆墨關系的處理上動腦筋。這幅作品主體畫面呈﹃國畫寫生,一定要對景行創作之態。如何將所見之景經筆墨轉化為創作作品,便是古人所說的﹃遷想妙得﹄的過程。在眼中之物、心中之物、手中之S﹄形構圖,筆墨處理上,以濃重墨色將前景數株古松疏密寫出。風云閣、亭、廊掩映于松蔭內。前景留出空白畫面,和右上延伸的空白面形成大的畫面開合關系,使整個畫面節奏統一,安穩和諧,主題突出。杜政民【戲馬臺上聽松聲】
19100cm×50cm 2022年寫枝條樹干,隨意點染淡綠附于其上,又以淡墨寫出鐘鼓樓,其勢挺拔安穩。整體畫面和諧舒適,且給人以春意盎然之感。呻吟之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展現。這幅作品是作者對﹃古彭﹄當年最高建筑的描繪,以直上長方形構圖取勢,前景置幾株老樹,以篆書筆法對于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畫家將其性情之真注入畫面,故創作出的作品能使欣賞者感受到畫家的性情所在,既不是裝腔作勢的﹃吼叫﹄,也沒有無病杜政民【春潤鐘鼓樓】
20145cm×122cm 2022 年 杜政民【九里山色】這幅作品為作者用寫生稿而創作。構圖大開大合,主體山勢以斜長方形構圖,山勢挺拔俊秀。山體草木以積墨、積彩結合而成,層層疊疊,厚重無比。亭臺樓閣巧妙嵌于茂密叢林之中,更顯畫面幽靜。此外,白色局條分割了畫面,增強了畫面的整體統一之感,又極具裝飾構成意識,彰顯了畫面的當代感。該圖為作者繼承了國畫山水創作的傳統并立意于當代的感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