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清華大學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清華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節日的祝賀,向全國廣大青年學生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清華大學誕生于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成長于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發展于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110年來,清華大學深深扎根中國大地,培育了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光榮傳統,形成了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教書育人特色,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培養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這是一代代清華人拼搏奮斗、勇攀高峰、爭創一流的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清華大學的發展歷程,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極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深化改革、加快創新,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科研創新成果與國家發展需要絲絲相扣,展現了清華人的勇毅和擔當。面向未來,清華大學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把學科建設作為發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堅強保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離開學校時,操場上、道路旁站滿了師生,大家紛紛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齊聲高喊“總書記好”“學長好”,高呼“祖國萬歲”“清華加油”,習近平滿懷深情地同大家揮手致意,掌聲、問候聲在校園里久久回蕩。
原文出自新華社2021年4月19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COME AND JOIN US INTSINGHUA
01 邁向前列
006 清華大學2024年本科招生專業類
008 清華大學2024年本科招生書院
02 人才培養體系
014 01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018 02雙學士學位項目
024 03輔修學位
025 04轉專業
026 05榮譽學位
03 多樣成長支撐
030 01國際化
032 02創新創業教育
034 03文藝活動
036 04體育運動
038 05職業規劃
040 06獎學金
042 07學生資助體系
04 本科招生專業類
046 01建筑類
048 02土木類
050 03智能制造與裝備類
052 04能源與電氣類
054 05電子信息類
056 06計算機類
058 07自動化類
060 08數理類
062 09化生類
064 10經濟、金融與管理類
066 11法學類
068 12藝術類
070 13臨床醫學類
05 本科招生書院
074 01新雅書院
076 02致理書院
078 03日新書院
080 04未央書院
082 05探微書院
084 06行健書院
086 07求真書院
088 08為先書院
090 09秀鐘書院
092 10篤實書院
094 11至善書院
06 定向生、飛行學員班
098 01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100 02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102 03清華大學飛行學員班
07 體檢標準
106 01本科招生體檢標準
招生专业类 | 相关院系 | 专业方向 | 备注 |
01 建筑类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 | 年工学学位或五年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102类 | 土木水利学院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培养方向:土木工程、 与程工 海洋科学与工程 |
03 智能制造 与装备类 | 机械工程系 | 机械工程 (实验班) | 培养方向:智能制造 与机器人、微纳制造 与IC装备、生物制 造与医疗装备、智能 车辆与交通、智慧能 |
机械工程 | |||
车辆与运载学院 | 车辆工程 | ||
车辆工程 (车身方向) | 源与动力 | ||
04 能源与电气类 | 建筑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能源互联网国际班) | |||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05 电子信息类 | 电子工程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06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交叉信息研究院 |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姚班) | ||
07 自动化类 | 自动化系 | 自动化 | |
经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命精通
招生专业类 | 相关院系 | 专业方向 | 备注 |
08 数理类 | 数学科学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物理系 | 物理学 | ||
数理基础科学班 | |||
工程物理系 | 工程物理 | ||
工程物理 (能源实验班)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仅招收定向生 | ||
09 化生类 | 化学系 | 化学 | |
化生基础科学班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
药学院 | 药学 | ||
化学工程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
10 经济、金融 与管理类 | 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与金融 (国际班)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体育教育 | |||
11 法学类 | 法学院 | 法学 | |
法学 (国际班) | |||
12 艺术类 | 美术学院 | 设计学类 | |
美术学类 | |||
艺术史论 | |||
13 临床医学类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 (卓越医师一科学家) | 学制八年 |
协和医学院 | 临床医学 (协和) | 学制八年 |
书院 | 专业出口 | 备注 |
新雅书院 | 全校范围内任选专业 | 新雅书院成立于2014年,是清华大学 第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实行通识教 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书院制教 育,教育特色为通识教育、通专融合、 专业自由、交叉学科、住宿书院,致 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志向远大、文理 兼修的精英人才。面向全国高考招生, 报考专业为“文理通识”,文理兼收; 大一集中进行高质量、小班化的文理 通识教育,大二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 择专业,也可选择新雅书院的三个交 叉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智 |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 | ||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DIE) | ||
心理学(心理、脑与认知科学) | ||
求真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求真书院在丘成桐先生的带领下,以 培养数学领军人才为唯一使命目标, 将“数学领军计划”和“数学英才班” 纳入统筹实施,开创了数学顶尖人才 本土化培养的先河。书院打造顶尖师 资团队,建设多维度学业支持体系, 汇聚优秀的朋辈资源,搭建广阔的成 长舞台,致力于培养中国科学界的“将 才”,引领和带动中国以至世界数学、 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 |
书院 | 专业出口 | 备注 |
为先书院 | 交叉工程 | 为先书院是清华大学成立的首个聚焦 工科领域交叉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书 院。书院瞄准信息科技、智能工程、 低碳能源、生命健康四个交叉工程方 向,构筑“宽厚基础一工程实践一探 索研究”三要素融合的培养体系和“师 生从游、滴灌培育”的教学模式,培 养理工基础坚实、人文素养优秀、领 导力卓越的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 |
秀钟书院 | 交叉工程 | 秀钟书院面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 大命题与前沿科技需求,培养跨资源 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绿色经 济和全球治理领域“精专业、懂经济、 知社会、善管理”的多边形人才。突 出学生主导,强化实践探究,聚焦全 球议题开展全员国际化培养。 |
笃实书院 | 交叉工程 | 笃实书院融合跨学科教学资源,给学 生广阔的成长空间,面向空天地海等 领域的大国重器、重大工程,培养学 生以深厚的数理基础理解世界、以强 劲的智能技术探索世界、以融通的系 统思维变革世界的能力,成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
至善书院 | 经济学 | 至善书院旨在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 书院具有“宽口径一本科四专业任选、 读研八方向贯通”“复合型一文理交 叉深化课程”“国际化一全球田野调查” 的育人特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 路径,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社会情怀。 |
社会学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
国际政治(含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 |
书院 | 专业出口 | 备注 |
致理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物理学 | ||
化学 | ||
生物科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数理基础科学 | 专业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大三 秋季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 | |
化学生物学 | 专业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大三 秋季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 | |
日新书院 | 哲学 | |
历史学 |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英语 (外文实验班) | ||
英语 (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 ||
哲学+英语 | 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学生可选, | |
历史学+英语 | 双学位 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学生可选, | |
未央书院 | 数理基础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双学位 双学位 |
数理基础科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环境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机械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 双学位 |
新命Anh 網 中中+1
书院 | 专业出口 | 备注 |
未央书院 | 数理基础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 | 双学位 |
数理基础科学+工业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工程物理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软件工程 | 双学位 | |
数理基础科学+交叉工程 | 双学位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大 | |
探微书院 | 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三秋季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 双学位 |
化学生物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双学位 | |
化学生物学+环境工程 | 双学位 | |
化学生物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双学位 | ||
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 | 双学位 | |
化学生物学 (药学方向) | 单学位 双学位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大 | |
化学生物学+交叉工程 | 三秋季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 | |
行健书院 | 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双学位 |
理论与应用力学+车辆工程 | 双学位 | |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烽火班) | 双学位 | |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 | 双学位 | |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 | 双学位 | |
理论与应用力学 (钱学森力学班) | 高考统招和强基计划均可报考 | |
理论与应用力学+交叉工程 | 双学位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大 三秋季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 |
2024本科招生報考指南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Brochure

01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總體目標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遵循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規律,構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特區,激勵最優秀學生投身于基礎學科研究,努力成長為相關基礎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并逐步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為國家培養一批學術思想活躍、國際視野開闊、發展潛力巨大的基礎學科學術人才,促進基礎學科的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并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源泉和動力。
“領跑者”理念
“學堂計劃”的核心理念是,將進人“學堂計劃”的學生定位為“領跑者”,讓優秀的學生領跑,讓所有的學生優秀。
開放式動態進出機制和自由選擇機制
“學堂計劃”希望招收“有興趣、有天賦、肯投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最優秀的學生。按照“少而精”的原則,除了通過高考招生外,入校后還可開放式動態進出、自由選擇,不拘一格吸納選拔優秀學生。
首席教授負責制
聘請學術領域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具有國際視野的杰出學者擔任首席教授。首席教授負責制定培養方案,組織協調項目實施。著名數學家、非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獲得者丘成桐,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訓,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時松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泉水,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國際資深學者、曹禺戲劇獎獲得者顏海平,文科資深教授萬俊人、錢穎一分別擔任各班首席教授。
清華學堂數學班
清華學堂數學班選拔立志以數學事業為終生職業并且數學天分較高的學生,使他們受到良好的訓練,創造機會使他們在數學主流方向跟隨國際數學大師學習工作,迅速成長。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根據學生專業興趣、學習特點及其個性和特長協助找到合適的指導教師,指導其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畢業論文工作。指導教師均為國內外高校或研究所中活躍在科研前沿的學者。
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
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旨在培養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物理學家和學術大師。注重考察學生的科學追求、物理認識、思維邏輯、意志心理等,著重培育學生的學術志向、興趣、品味、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保護學生個性發展、個人素質成長,學生自主舉辦學術沙龍、自主選擇研究方向、自主選擇學術導師。設立勵志導師、勵學導師、聘請seminar導師對學生分階段、個性化指導。
清華學堂化學班
清華學堂化學班旨在培養對化學研究有著濃厚興趣、基礎理論扎實、富有科研創新能力、具有批判思維和國際視野,并立志獻身化學科學發展的杰出人才。精心設計開設加強前沿、交叉學科的“超分子化學”等系列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學術研究活動,設立“創新研究計劃”,開設探索性實驗課程。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國內外交流,邀請國內外化學領域的院士、知名專家教授做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研討班、學術會議以及其他交流活動。

01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致力于培養未來生命科學領域的杰出研究人才。主要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術興趣和志向,對科研工作的認識、社會交往、心理等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培養方案。在學生培養上注重和國際接軌,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研能力訓練。學生從大二起進入課題研究實驗室,感受學術研究氣氛,和導師共同制定獨立研究課題,撰寫英文研究計劃,定期交流研究進展。
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
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致力于構建以“拔尖學生-挑戰問題-頂尖導師”三要素匯聚為特色的開放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掘和培養有志于通過技術改變世界、造福人類的創新型人才。通過與全校十余個院系和研究中心、全國一流科技企業與全國/全球頂尖海外名校開放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打破學科壁壘,形成本科榮譽課程為基礎、挑戰性問題為牽引、“進階研究-精深學習”為主線、頂尖導師指導下開展個性化學習的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面向未來大工科“從0到1”拔尖創新人才。
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簡稱“姚班”)致力于培養與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競爭力的國際拔尖創新計算機科學人才。該班專注于“因材施教”和“深耕精耕”相結合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階梯式培養,著力打造深度國際化人才培養平臺;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三個專業培養方向,本科生在大一結束時根據興趣志向自由選擇專業方向。姚班“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贏得廣泛肯定,絕大多數畢業生踏上了學術深造的道路,正活躍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世界舞臺上。
清華學堂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
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旨在選拔和培養潛心學習和研究世界文學和文化、志在繼承清華大學中外兼容古今會通之學術傳統、能夠駕馭和超越語言交流層面、在跨文化研究、世界不同區域的文史研究等領域具有深厚造詣、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的高端人才。基于扎實的中英雙語語言基本功,注重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的中英文經典原著的細讀和研讀,堅持小班精講專授,培養辨析性閱讀和思維能力和多文類的寫作能力,從大一開始配備世文教授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研究,一、二年級完成經典閱讀和寫作訓練,三年級赴英美一流大學進修,歸國后在專業導師指導下撰寫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參與高層次的國際交流,深化強化雙語暨多語對話交流的實踐能力。

清華學堂哲學班
“清華學堂哲學班”致力于培養具有世界格局、人類情懷和原創思想力的哲學家。在人格上培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知識結構上力求其“古今中西”與“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的完備性,并突出哲學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使學生真正具備在哲學或其他基礎學科進一步深造、從而做出創造性成就的能力。
清華學堂經濟學班
清華學堂經濟學班旨在培養既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又能夠產生原創思想,既具備全球視野又深刻理解中國國情和特色的優秀經濟學學術領軍人才。把中國特色經濟實踐融入經濟學一般規律,推動學科發展與進步,擴大中國經濟學的國際影響力和解釋力。為此,經濟學堂班將遂選和培養一批兼具學術志趣和科研潛力的優秀青年學子,配備一流的師資力量,提供本研貫通的課程體系,致力于培養出能夠引領經濟學學科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型領軍人才。

為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規劃設置本科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制定深度融合的雙學士學位培養方案,為優秀本科生提供跨學科專業深人學習的機會。清華大學設置理學 ^+ 工學雙學士學位招生項目21個,計算機與金融(工學 ^+ 經濟學)雙學士學位招生項目1個,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招生項目1個,歷史學與英語、哲學與英語雙學士學位項目2個。
21個理學 ^+ 工學雙學士學位項目依托國家新啟動的“強基計劃”,綜合學校理科優質資源和工科優勢,聚焦培養未來適應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的拔尖人才,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進人本科雙學士學位模式培養。同時創新管理模式,通過書院制、導師制和探索式學習,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理科專業與工科專業相融合。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項目
2021年7月,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項目首次啟動招生。該項目是全英文項目,學制四年,面向全球招生。該項目采取 2{+}2 模式,在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各修讀兩年,清華大學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授予經濟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歷史學與英語雙學士學位項目
歷史學與英語雙學士學位項目培養能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具備杰出歷史學學科專業知識、熟練的雙語多語表達能力、國別區域研究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
計算機與金融(工學 ^+ 經濟學)雙學士學位項目依托計算機系和經管學院,培養適應計算機、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金融業的發展,并能在交叉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哲學與英語雙學士學位項目
哲學與英語雙學士學位項目培養具有扎實的哲學學科專業知識、過硬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理性論證能力、熟練的雙語多語表達能力、跨文化思維和溝通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授予学位 | 人才培养单位 | |
数理基础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数理基础科学+工业工程 | 理学 + 工学 | 未央书院 |
数理基础科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数理基础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数理基础科学+环境工程 | 数理基础科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数理基础科学+机械工程 | 数理基础科学+软件工程 | ||
数理基础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 数理基础科学+工程物理 | ||
数理基础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 数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化学生物学+环境工程 | ||
化学生物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化学生物学+生医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烽火班) | ||
(航空航天类) 理论与应用力学+车辆工程 | 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
计算机与金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 |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 ||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本科双学位项目 | 经济学 经济学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 | ||
历史学与英语双学士学位项目 | 经济学社会科学 历史学 + | ||
文学 哲学 + | |||
哲学与英语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文学 |
02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
經管學院:朱老師|咨詢電話:010-62794787|電子郵箱:zhuyj@sem.tsinghua.edu.cn計算機系:馬老師|咨詢電話:010-62773240|電子郵件:lipenglei@tsinghua.edu.cn

項目介紹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是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國際局勢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尖端需求。計算機和金融長期在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運行中起著基石性的作用,在數字經濟的時代大背景和新的國際形勢下,計算機和金融的融合越來越重要,對相關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培養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與技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2020年清華經管學院與清華計算機系合作開辦了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本科項目。作為計算機、經濟金融與管理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此項目旨在培養IT領域和金融領域的復合型研究型人才或專業化管理人才。課程設置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訓練、綜合論文訓練、學生自主發展課程等,擬定學制四年,授予學位為工學學士、經濟學學士雙學位。每年招收學生30人左右,從2020年起招收第一屆學生。優才集中帶來明顯的協同共贏效應,班風良好、成績突出,兩個專業的資源投入讓學生們眼界開闊、興趣益然,學生們在兩個專業學習中都有不俗的表現,成為潛力深厚的人才密集班級。
培養特色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培養實行多學科交叉背景下、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構建具有專業共性基礎的課程體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長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課程強調對學生進行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培養,為學生提供寬厚的專業基礎和寬廣的專業前景。該項目提倡學生在參與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智力和潛能,鼓勵學生敢于面對挑戰、不斷探索、努力創造、追求卓越,促使學生養成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計算機和金融的人才培養各有特點,同時也有共性:非常強調數理基礎,通識教育和創新意識。在學科交叉方面,金融與計算機在基礎理論和能力的訓練上有結合點:以計算能力為出發點,以計算機程序設計和金融數據分析能力為基礎,鍛煉學生計算思維和邏輯嚴謹性。同時面向金融領域應用進行計算機能力的培養:針對金融領域的高性能、低延遲、可信和不可篡改、廣泛互聯網化和快速數字化等需求,夯實計算機領域的網絡空間安全、密碼學、云計算、大數據、分布式系統、高性能計算等專業能力培養。
培養優勢
在培養方案上進行有機融合,更加聚焦于金融與計算行業需求和專業素養,課業壓力主要集中在核心專業課上,與單個學位相比,培養方案的學時和課業壓力并沒有激增,但是在專業課的廣度上更強調學科的交叉性。通識教育培養之外,專業教育包括經濟與金融和計算機兩個專業方向的核心專業基礎課、專業主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專業為此項目設置了“學科融合限選課程組”,包括的課程有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機器學習概論、人工神經網絡、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技術與實踐、金融風險管理等。著重行業視野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金融應用場景出發,在計算機與金融產業鏈中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和探索。在本項目的培養方案中,一方面在課程中真刀實槍的“奮戰三星期造臺計算機,努力一個月做出路由器”,真懂真能地實踐感知計算機的架構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中提供各種平臺和資源,讓學生能夠全方位接觸到行業前沿、自主創新。
培養成效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為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所具備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識;具有國際化視野;具有創新精神;具有提出、解決帶有挑戰性問題的能力;具有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金融領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相關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關領域跟蹤、發展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此項目結合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和清華計算機系極具優勢的學科資源,項目組建跨系跨學科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提供一流師資。所有在職教授均有海外知名院校博士、教授背景。學生將會學習到最前沿的金融、計算機科技及商業管理知識。所培養的學生應具有遠大的科學抱負和人生理想,同時具有為實現這種抱負和理想而腳踏實地不解奮斗的精神、自信心和能力,并有潛力發展成為能為國家和人類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人才。
學制與學位授予
學制:
本科學制四年,按照學分管理機制實行彈性學習年限,最長學習年限為六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計算機與技術專業)經濟學學士(經濟與金融專業)
02 經學本科學文大學
咨詢電話:010-62770334、62782051|電子郵箱:zsb@tsinghua.edu.cn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項目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聯合舉辦的全英文項目,學制四年,面向全球招生。該項目采取2+2模式,在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各修讀兩年,清華大學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授予經濟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項目特色
1.全英文項目,面向全球招生。2.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學生將體驗兩地、兩校的學習生活和校園文化。擁有兩地資源與市場、兩個校友網絡。3.放眼全球,關注中國。大多數教師在海外名校獲得博士學位,多位教師曾在海外研究型大學進行過教學和研究。研究課題立足于本土問題,旨在讓世界加深對中國經濟的理解。4.理論與應用結合。既強調扎實的基礎,也提供豐富的專業選修課程,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職業規劃進行選擇。5.就業前景廣闊。主要就業方向為國家經濟管理部門、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與財務咨詢公司和大型企業等。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亦可獲得兩校豐厚的學術資源支持。
學制與學位授予
全英文項目,學制四年,在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各修讀兩年。
雙學位,清華大學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授予經濟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兩地修讀時間具體分配:1.5年 +1.5 年 ^+ 各半年任選
雙學位優勢
清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均為研究型綜合大學,是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頗具實力的兩所高校。兩校經濟系實力強勁,都是該校規模較大、最有影響力的院系之一,在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方面名列前茅。兩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不少學界知名學者,研究著作豐富,論文發表成果豐碩。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采用理論與應用結合,既強調扎實的基礎和通識教育能力的培養,也提供豐富的專業選修課程,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課程立足本土問題,通過經濟學的實用課程,教授與中國及世界有關的經濟理論、實際應用及分析方法。
未來前景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以頂尖的教學質量吸引著最優質的生源,非常重視學生的未來深造和職業發展。兩系本科畢業生讀書深造比例高,就業前景也十分廣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每年約有 70% 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國內外繼續深造,也有不少學生選擇就職于業內知名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與財務咨詢公司和大型企業及國家經濟管理部門。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大部分的本科生在畢業后進入銀行、金融或其他商務機構工作,其余多就職于政府部門或教育機構等,均在職場上屢獲好評。還有不少本科畢業生赴海外深造,在著名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畢業后在學術、商業及政府的不同領域中發揮重要影響。

03 輔修學位
清華大學將有大部分專業面向校內本科生開放輔修學位修讀(2024年輔修專業如表 ^* )
修讀規定:
具有清華大學學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修讀雙學士學位學生除外),主修專業學習成績優良、學有余力,可跨專業類修讀讀輔修學位。輔修學位課程要求一般在30學分左右,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獲得主修專業學士學位,并在主修專業畢業時達到輔修學位授予要求,可申請授予輔修學士學位。
序号 | 专业 | 院系 | 序号 | 专业 | 院系 |
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学院 | 23 | 会计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2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土水学院 | 24 | 经济与金融 | 经济管理学院 |
3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25 | 天文学 | 天文学系 |
4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环境学院 | 26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5 | 机械工程 | 机械系 | 27 | 社会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6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精仪系 | 28 | 国际政治 | 社会科学学院 |
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动系 | 29 | 心理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8 | 车辆工程 | 车辆学院 | 30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9 | 工业工程 | 工业工程 | 31 | 哲学 | 人文学院 |
10 | 统计学 | 工业工程 | 32 | 历史学 | 人文学院 |
1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机系 | 33 | 汉语言文学 | 人文学院 |
12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集成电路学院 | 34 | 科学史 | 人文学院 |
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 | 35 | 英语 | 外文系 |
14 | 自动化 | 自动化系 | 36 | 法学 | 法学院 |
15 | 软件工程 | 软件学院 | 37 | 新闻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16 | 航空航天工程 | 航院 | 38 | 生物医学工程 | 医学院 |
17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工物系 | 39 | 药学 | 药学院 |
18 | 物理学 | 物理系 | 40 |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 新雅书院 |
1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系 | 41 | 教育学 | 教育研究院 |
20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学院 | 42 | 建筑学(工学) | 建筑学院 |
21 | 地球系统科学 | 地球系统科学系 | 43 | 城乡规划(工学) | 建筑学院 |
2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管理学院 | 44 | 风景园林(工学) | 建筑学院 |
04 轉專業
清華大學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成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加學生的自由選擇度,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清華大學允許學生適度、合理地流動,以進一步促進優秀人才的成長和培養。
進人清華學習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志趣和已具備的相應特長再次選擇、調整所學專業。除了新生報到后部分院系舉行的二次招生外,學生還可在大一、大二春季學期提出轉專業申請,本科畢業時還可申請其他專業交叉推免研究生。
申請機制
大一、大二年級的本科生均可申請轉專業。藝術、體育類專業學生不得轉至普通類專業,外國語中學推薦保送錄取的學生不得轉至非外語類專業,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后原則上不得轉到錄取專業之外的專業,提前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定向及單獨代碼批次)及非強基計劃雙學位專業錄取的學生轉專業應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其他有錄取約定的按約定執行。有特殊培養要求的按相關規定執行。
轉專業流程
1.符合轉專業申請條件的學生可向擬轉入院系提出申請。
2.參加接收院系舉行的筆試或面試。
3.得到接收院系認可,進人接收院系繼續學習。


挑戰自我,追求卓越一清華大學本科榮譽學位項目
清華大學為積極探索優秀學生的多樣化成長路徑,提升學生學習的挑戰性、自主性和開放性,在多年積累和探索的基礎上,自2016年起設立本科榮譽學位項目。榮譽學位是大學給予本科學生的最高學術認可。
榮譽學位主旨
“我的大學我做主”,大學的學習目的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和無序堆砌,而是能力的培養,更是人格的塑造。因此,榮譽學位并不是學習成績的簡單排序,優良的課程學習成績只是必要條件,更為重要的則體現在精深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挑戰性課程的精深學習(Deliberatelearning):
項目設置少而精的核心課程,引導學生挑戰性學習這些課程,學習方法上提倡批判性學習、主動學習、“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研究性學習,達到深植基礎、融會貫通的目的。
2.突出的研究性學習(Learningthroughresearch):
構建由淺人深的科研思維訓練和研究實踐性平臺,匯聚全校及國際科研培訓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跨學科交叉研究指導與支持,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倡學生理想遠大、抱負宏偉、富于責任感。

榮譽學位試點
錢學森力學班榮譽學位項目是我校首個本科榮譽學位項目,定位于工科基礎,在錢學森力學班多年探索和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同時面向其他院系學生開放,致力于構建一個開放性的創新教育模式,以有利于學生成長為工程技術領域具有社會責任、專業倫理、人文關懷、領導力、國際視野和突出創新研究和發明能力的人才。
清華大學致理書院本科榮譽學位項目,是融合國家強基計劃和清華大學榮譽學位的育人特色,以追求學術卓越為培養目標,發掘學生的學術創新潛能、助力個性化成長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其宗旨是引導學生通過精深學習來夯實寬厚的基礎,通過循序漸進和嚴謹規范的學術訓練來培養創新思維、學術品位和視野格局,并通過個性化培養方案實現學術創新能力的卓越發展。
行健書院科學構建“六類四層”特色理工雙學位培養模式,實現強化基礎、精深學習。培養方案中設置高挑戰度的課程模塊,為學有余力、具有突出創新潛質的學生提供上升通道一榮譽學位項目。制定《清華大學行健書院本科榮譽學位評定管理辦法》,采用申請審核制,面向書院理工雙學位的本科生開展榮譽學位申請、評定工作。


清華大學積極推進并創新國際化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學校與世界一流大學深度合作,為在校學生開拓多種形式的海外學習與研究機會,同時設立高水平國際化辦學項目,面向全球延攬優秀學生,努力建設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外學生共同發展的國際化校園。
國際化辦學全球布局
學校積極拓展優質國際化辦學資源,構建全球合作伙伴體系,形成了以蘇世民書院、全球創新學院、米蘭藝術設計學院、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為代表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基地。
作為清華新百年的旗艦項目,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面向全球選拔學業優秀、誠實正直、視野開闊、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具備領導潛質的青年人才,來清華進行碩士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深度理解崛起中的中國與變化中的世界。通過特色書院學習與豐富多彩校園生活的融合,培養有志于為促進人類文明與進步、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聰明才智的未來領袖。2016年9月10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舉行開學典禮,迎接首屆來自全球31個國家的110名學者。
2015年,在微軟公司的支持下,清華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建立全球創新學院(簡稱GIX)。清華在這個海外教學科研基地開展面向技術創新的研究生學位項目,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推動產業進步的高層次創新人才。GIX將作為清華相關院系學位項目和培訓項目的海外基地,為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支撐。首屆GIX“智慧互聯”雙碩士學位項目學生于2016年8月入學。2019年起,清華大學在GIX啟動了博士生海外實踐基地建設,接受清華大學博士生在美國西雅圖完成博士生實踐環節。
2017年2月,清華大學與米蘭理工大學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協議,雙方在意大利米蘭合作建立中意設計創新基地,打造中意兩國開展設計創新合作的綜合平臺。這是清華大學在歐洲設立的首個教育科研基地,標志著清華全球戰略又邁出重要一步。作為設計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于2017年11月揭牌成立,將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視野、跨學科、跨文化的學習實踐機會。

2018年11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獲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國際研究生院融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與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面向全球延攬優秀教師和學生,積極探索高層次的國際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高質量的創新實踐,為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增添創新動力。作為國際研究生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成立于2014年,秉承“學科交叉”、“國際化”和“產業伙伴關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學-政府-企業”三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TBSI圍繞環境科學與新能源技術、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方向建立了三大跨學科研究中心,下設18個實驗室,首屆學生于2015年8月人學。
國際化校園
近年來,清華大學在國際學生數量、質量、多樣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通過實施積極的國際學生招生政策,設立高水平的全英文學位項目,吸引全球范圍的優秀生源。現有來自130多個國家的3200多名國際學生在我校攻讀學位,包括近1200名本科生、2000多名研究生。此外,每年有近千位國際交換、訪問學生來校進行課程學習與合作研究。
學校積極推動中外學生的交流融合,促進中外學生趨同管理,優化國際學生服務管理全流程,提升校園的國際化管理水平。通過設立亞洲青年交流中心、開展國際化的校園文體活動等,促進國際學生更好的融人校園,增進本土學生的跨文化交流體驗,營造中外學生共同發展的國際化校園氛圍。通過定期舉辦“漢語說”“iTalk”等活動,推進校園環境雙語化工作。通過開展“洞察中國”“GOPractice”等社會實踐活動,累計組織數百名中外學生前往國內外考察實踐,增進中國與世界青年的相互理解。
海外學習與研究
清華大學為在校學生創造日益豐富的海外學習、研究、交流與實踐機會。面向本科生,學校組織選派優秀學生參加海外交換生項目,目前合作院校分布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有近800名清華學生參與。交換學習期限一學期或一學年,通過雙方協議實現雙向互派、學分互認、學費互免。學校設立暑期實驗室研修項目、“闖世界”計劃等,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前往世界一流高校、研究機構研修實習,參與學生覆蓋全部本科生院系。
面向研究生,清華與海外一流大學合作設立40多個聯合培養研究生學位項目,同時通過國家公派計劃、清華短期出國訪學基金、國際會議資助等方式,促使更多的研究生開展海外訪學與合作研究。近年來,超過 60% 的博士畢業生和 25% 的碩士畢業生在學期間擁有海外學術交流經歷。
此外,學校和院系積極拓展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海外實習實踐和文化探索機會,全年支持超過1000名學生前往海外進行“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南方文化浸潤”實踐和研修活動。
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
2018年4月27日,作為清華大學全球戰略推進的重要標志之一,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正式成立,旨在通過課程、工作坊、咨詢服務、情境訓練和在線學習五類全球勝任力發展支持,搭建輔導支撐體系,推動全球勝任力融人“線上 ^+ 線下”、“課內 ^+ 課外”的育人全過程,提升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為清華學生走向世界做準備。
2023年度,中心秉承為全體學生提供全球勝任力發展支持的宗旨,開展了工作坊、公開課、大型講座、一對一咨詢等各類活動3168場,覆蓋超過6400名學生,累計吸引超過28000人次參與。目前中心已建設圍繞五大服務內容(課程、工作坊、咨詢定制、情境學習、在線與終身學習)、三大模塊工作(研究、服務、運營)的全球勝任力專業輔導支撐體系,持續開拓全球勝任力相關合作,加強中心專業研究和隊伍專業化培訓,打造全學程全球勝任力發展提升平臺。

清華大學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創建“三位一體、三創融合、開放共享”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平臺,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學校以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目標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覆蓋了3門雙創通識課、150門雙創專業課、1個學科交叉的人工智能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證書項目、74門線上創業慕課、百余項雙創訓練項目和賽事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培養環節。
人工智能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證書項目
人工智能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證書項目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尺度,設立智能硬件、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6個前沿實踐方向,以創新產品開發為核心,拓展學生的創新力和領導力,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該項目由來自工程學科、設計和經管等21個交叉院系的導師團隊聯合指導,清華大學iCenter(全球最大的校園創客空間)提供教學管理和支撐服務。
“雙創”國際交流項目
“雙創”國際交流項目培養全球創新視野,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國際化輸人輸出雙通道,例如:清華-帝國理工全球創新挑戰實驗室、TIE2國際創新加速營(德國)、德國意大利創新機制探究海外實踐等“雙創”國際項目。每年派出本校學生100余人,接納國際學生300余人,線上參與活動的國際學生4000余人。
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學校未來興趣團隊、清華iCenter、藝科基地、x-lab、“創+”和i-Space等6個“三創融合”的校級教育平臺,提供三創教育空間2萬余平方米,雙創教育培訓和講座每年覆蓋在校生3萬人次,雙創教育項目覆蓋在校生年均5000人次,服務在校生雙創團隊1800支,為學生們提供從創意、創新到創業的全價值鏈成長通道。
2019年,清華大學以團體總分最高分的成績奪得第十六屆全國“挑戰杯”冠軍,同年,“清航裝備”學生團隊奪得第五屆中國“互聯網 +^{\prime\prime}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2018年,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17年,11名清華年輕校友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2017年度“亞洲30歲以下杰出創新創業人才”。

03 文藝活動

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
清華大學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美育歷程。建校之初,就成立了歌詠團、軍樂團、新劇社等學生文藝社團,培養造就了一批文化巨匠,如趙元任、聞一多、梁思成、顧毓秀、黃自、曹禺、茅沅等。1912年,學校成立學生歌詠團。1916年,學生軍樂團、游藝社、攝影社等七個社團相繼成立。1933年開始,藝術社團舉辦抗日音樂會、演出抗日話劇、歌唱抗日歌曲。1949年,學校成立“迎接解放服務大隊”,并于1952年起,陸續復建學生文藝社團。1958年,學校成立文工團,并于1962年恢復為學生文藝社團。1978年,學生文藝社團復建。1993年,學生文藝社團更名為學生藝術團。
學生藝術團是清華大學的文藝代表隊,現轄軍樂隊、民樂隊、合唱隊、交響樂隊、舞蹈隊、話劇隊、國際標準舞隊、鍵盤隊、美術社、京劇隊、曲藝隊等11支隊伍共計1500余名成員。學生藝術團一手抓提高,每年“零基礎”招收400余名新成員,依托“課程-訓練-演出實踐”三結合的業務培養模式和梯隊建設、以老帶新的傳統,促進成員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項藝術賽事中屢創佳績;一手抓普及,堅持“從同學中來,到同學中去”,扎根校園奉獻精彩演出,每年舉辦迎新晚會、畢業晚會、新年音樂會、原創話劇《馬蘭花開》等各類展演50余場,把握新生舞會、“一二·九”合唱比賽契機開展舞蹈和合唱培訓,給廣大學生提供美育欣賞、美育接觸、美育實踐等層面的資源和舞臺。近年來,學生藝術團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重大專項、外出巡演和國際交流中,成為清華大學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校園文藝活動
清華大學的第二課堂美育體系實現了學生的全覆蓋,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學生在報到日欣賞管樂行進演奏,在開學典禮上聆聽國歌和校歌現場奏響,在軍訓期間接觸到學生藝術團下連隊慰問表演,在迎新晚會上開啟大學生活,在校歌賽現場埋下文藝種子,在新年晚會上辭舊迎新,在學生節舞臺上大放異彩,在校慶演出季上感受水木情緣,在“一二·九”合唱比賽上和聲共振,在畢業晚會上揮別校園時光。
清華大學的第二課堂美育在形式方面有演出、浸潤活動、講座、電影、工作坊等,在組織方面有學生藝術團、文藝社團、團學組織的文藝部門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樂隊和舞團,在因材施教計劃方面有音樂夢想計劃、主持人培養計劃、文藝骨干培養計劃、原創作品支持計劃等,能夠有針對性地滿
足學生多樣化的美育需求。
2013年4月,反映清華校友、“兩彈元勛”鄧稼先事跡的原創話劇《馬蘭花開》在校慶期間首演。歷經十年不解打磨,清華大學已將《馬蘭花開》打造成為清華新百年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2023年國慶期間,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帶領劇組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演出2場,用鄧稼先為祖國核武器事業嘔心瀝血、忘我奮斗的感人故事,為港澳青年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香港特首李家超向演出獻書面辭,港澳各界盛贊為“一場刻骨銘心的精神洗禮”。截至2023年底,《馬蘭花開》已演出20輪99場,巡演足跡走過15個省級行政區,覆蓋觀眾近14萬人次,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新年聯歡晚會是全校重要的跨年盛會。每年12月31日晚,全校師生員工歡聚一堂,共同觀看豐富多彩的晚會節目,并通過網絡直播與全球校友一起辭舊迎新、共賀新年。2023年12月31日舉辦“奮輯再出發·揚帆開新局”新年晚會,以“新穎、熱烈、溫暖”基調創排出一批兼具時代感、青年味的優秀節目,線上線下覆蓋5000余人,引發師生熱烈反響。
清華學子以歌詠比賽等系列活動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2023年12月9日,來自全校各院系的3000余名師生齊聚綜合體育館,以亮動人的歌喉和無限的愛國熱情獻上一首首雄壯的歌曲,弘揚“愛國、奉獻、成長、擔當”的“一二·九”精神。各院系還開展了主題論壇、實踐、長跑、觀影、展覽、定向越野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一二·九”主題教育活動。
豐富多彩的文藝社團是學生開展美育實踐的生動園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活潑多樣的藝術選擇。目前清華大學有29家文藝社團,涵蓋聲樂、器樂、舞蹈、戲曲、美術、影視等藝術門類,涌現出阿卡貝拉清唱社、音樂劇社等一批深受學生喜愛的品牌社團。
異彩紛呈的學生節是清華學生展示文藝愛好的舞臺。學生節晚會以“學生”為名,堅持學生主籌、學生主演、學生主看,成為許多學生大學期間最深的記憶。各院系學生節特色鮮明,車輛學院“車夜狂歡”、經管學院“冬情”、日新書院“日心說”等成為品牌活動。
近年來,校園里個性化的美育實踐活動越來越豐富。有聯合舞團開展零基礎舞蹈教學,有美育微沙龍帶領學生體驗繪畫、燈扇制作等項目,實現了更加精細化的美育浸潤。
校園歌手大賽
一年一度的校園歌手大賽是清華大學頂級音樂賽事,由校學生會主辦。從4月初的外圍賽到12月中旬的決賽,貫穿全年,兼具群眾性和專業性,曾創下決賽單場現場超過4000名觀眾觀看的紀錄。從1990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33屆,校歌賽已成為清華人追逐夢想、展現自我創造力和表現力的“平民舞臺”,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國高校的學生活動中規模最大,受眾最廣,品質最高的活動之一。

畢業聲音樂節
校學生會打造的清華大學畢業聲音樂節活動在每年的畢業季舉辦,是畢業季的先導性活動,為具有文藝特長愛好的學畢業生們提供舞臺,展現了學生多樣成長的成果。同學們與畢業生一同在音樂中重溫大學歲月,回顧身邊感動校園的真實故事,用音樂的力量激勵畢業生把夢想珍藏在心底,帶上清華園積蓄的力量繼續前行。
音樂夢想計劃
音樂夢想計劃于2013年由清華大學學生會正式啟動,旨在培養校園原創音樂人、推動校園音樂發展、傳播具有清華特色的校園音樂文化。計劃在培養周期內為成員提供資金與場地支持、進棚錄制與制作專輯、提供演出場地、原創導師課程及邀請嘉賓進行沙龍交流等多項支持。通過多項活動提升原創音樂人才的音樂素養與能力,助力清華原創音樂的創作產出,為清華學子的音樂夢想保駕護航。
白楊計劃
清華大學優秀學生主持人才培養“白楊計劃”是校園文藝領域內一項獨特的藝術實踐類因材施教專項計劃。該計劃于2015年正式啟動,由校團委和黨委宣傳部視頻中心共同發起,由學生藝術團負責運行管理,旨在培養優秀的校園學生主持人才。啟動以來,該計劃已向校內外各級各類組織及重要活動輸出了大量優秀主持人,并多次舉辦清華大學校園主持人大賽,向師生與公眾展現了“白楊計劃”豐碩的培養成果和“具有清華特色”的校園主持人的奕奕風采。
“沐風”學生文藝骨干培養計劃
“沐風”學生文藝骨干培養計劃(簡稱“沐風”計劃),是校團委從2014年起設立、針對學生文藝骨干的培養計劃。“沐風”計劃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為宗旨,旨在培養一批組織能力強、審美素養足、創新水平高的校園文藝先驅工作者,通過全程匹配各類針對性資源,以課程培養、大型活動參與、優秀文藝作品賞析、沙龍討論交流與實踐調研等方式,培養學員在校園文藝與美育活動組織聯絡、統籌策劃與舞臺技術、文藝節目編創與導演、新媒體制作與宣傳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員成為扎根校園、普及藝術的校園文藝骨干,推進校園文藝文化氛圍,拓展美育因材施教體系。“沐風”計劃啟動至今已走過十年的歷程,已成功培養九期共計300余名學員,其中大多數在校學員正活躍在校園文藝工作的各個崗位,為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04 體育運動

清華大學有著深厚的體育傳統,建校百年來,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的體育精神和“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校園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新時期,“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并重”的體育教育觀和“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使清華的體育傳統得到繼承與發揚。
清華大學學生體育代表隊
清華大學體育代表隊成立于1954年,倡導“全面發展、育人至上、體晚與人格并重”,堅持“體教融合”,努力培養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員。現有60支學生體育代表隊,分為A、B、C三類隊伍、45個項目,共1300余名學生運動員,是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涵蓋項目最完整的體育代表隊之一。田徑、籃球、射擊等A類隊可代表中國大學生乃至國家隊參加國際賽事,排球、游泳、健美操、擊劍、足球等B類隊也可參加各類高水平賽事并取得優異成績。由熱愛體育運動的普通學生組成的C類隊,在全國和北京市“陽光組”的比賽中表現優異,并為帶動我校體育活動開展,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作出貢獻。
截至2023年,學校已培養出國際運動健將30人,國家運動健將149人。其中射擊隊易思玲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為中國代表團摘得首金、王宇在2013年全運會上獲得跳高冠軍、滕海寧在2014年打破塵封20年之久的全國800米紀錄、清華男籃在2016年獲得清華歷史首個CUBA總冠軍、清華女籃在2017-18年蟬聯兩屆CUBA總冠軍、宮克威獲得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男子十項全能第四名、射擊隊史夢瑤在2018年韓國射擊世界錦標賽上獲得女子十米氣步槍項目冠軍,我校女子籃球隊于2018-19年蟬聯兩屆國際大體聯3v3世界冠軍、2019年李俊霖打破男子800米全國室內紀錄、我校代表隊共計28名隊員參加第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并獲得1金1銀2銅,其中我校王岳豐、張超玄著與隊友獲得男子10米氣步槍團體冠軍,以清華為班底的男子短跑接力隊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 4x100 米接力亞軍。
2020年全國射擊冠軍賽史夢瑤在女子50米三姿項目中平世界紀錄并打破全國紀錄;楊倩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打破世界紀錄。田徑隊游俊杰打破塵封




27年的男子1000米室內全國紀錄,柯潔獲第25屆“三星杯”冠軍,成為中國圍棋最年輕的八冠王。
2021年清華女籃獲得全國大學生3v3籃球聯賽總冠軍;楊倩參加東京奧運會并獲得2金;69名清華學子參加第十四屆全運會,并以5金7銀4銅,41人次獲得前八名的戰績圓滿收官,其中田徑隊李俊霖獲得男子800米冠軍、羅浩獲得 4x400 米接力冠軍、射擊隊楊倩獲得2金、象棋隊鄭惟桐獲得冠軍、女子籃球隊的王小青與隊友獲得女子3v3籃球青年組的亞軍。47名清華學子參加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共獲得14金,并摘得“校長杯”。
2022年,男子籃球隊隊員王嵐欽以狀元身份登陸CBA職業聯賽。第2屆CUBA比賽中清華男女籃雙線奪冠,同時清華男籃實現清華歷史上首次“三連冠”(2020-2022年)。田徑隊獲第60屆首都高校田徑運動會團體冠軍,實現“十三連冠”,也是近28屆比賽中第27次奪冠。清華男籃獲得首都高校第一屆3v3籃球聯賽冠軍。田徑隊夏雨雨在北京馬拉松比賽中以2小時28分57秒(國際健將)的成績奪得冠軍。
2024年,田徑隊獲首都高校第62屆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冠軍,實現“十五連冠”。清華男籃在第25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L)一級聯賽獲得亞軍。在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我校共派出30名學生參賽,獲得4金3銀3銅的優異成績。在第19屆亞洲運動會上我校學生獲得5金4銀2銅,鄭惟桐同學獲得的第二塊金牌是中國代表團的第200金,創下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紀錄。清華射擊隊在第17屆全國大學生射擊錦標賽共獲11金4銀1銅。
校園體育活動
清華每年都會舉辦“馬約翰杯”學生大型綜合運動會,各院系都會組建自己的體育隊伍參賽,比賽項目涉及田徑、游泳、乒羽、團體球類等多種類別。以班級為單位的校級賽事“紫荊之巔”籃球賽、“臨門一腳”足球賽和“排山倒海”排球賽已覆蓋所有本科生班級,在一年的征程中,你將為自已的班級和院系揮汗如雨,為最終決戰“紫荊之巔”綻放青春,在“臨門一腳”決賽日大放異彩。許多清華學生以參加馬拉松賽為傲,校園馬拉松更是把比賽搬到了清華園中,讓你在奔跑中觀賞清華美景、挑戰自我極限。“畢業長跑”是清華的傳統活動,意在跑過人生一個階段的終點和下一階段的起點,讓學生在離開校園、跨人社會之際牢記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體育代表隊中以普通學生為主的登山、中長跑、乒乓球、棒壘球、羽毛球、網球、手球、健美、棋牌等隊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全面引領和帶動了校園群眾體育氛圍。此外,各個院系還會舉辦項目種類豐富多彩的趣味運動會和日常鍛煉項目,形成了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
2024年,學校將繼續開展覆蓋大一至大三全部學生的“陽光體育專項活動”,由體育助教帶領學生們開展集體鍛煉。全年將舉辦“馬約翰杯”單項賽事、校運會、新生運動會、研究生運動會、班級體育大聯盟、研究生體育聯賽等共40余項比賽。開展“陽光體育嘉年華”“身心提升體驗營”“東操音樂跑”等各類群眾體育活動,為參與學生提供健身操、散打、攀巖、飛盤等豐富多彩的運動專項及各類趣味運動。通過“馬約翰杯教練團”“西體訓練營”“代表隊開放日”“一小時師生鍛煉計劃”“馬約翰日”等活動,充分提高學生們的運動體驗和審美能力。

場館設施及體育課程
清華擁有眾多先進的體育場館設施,學生公寓附近有東大操場、西大操場、紫荊操場,此外還有西體育館、北體育館、綜合體育館、游泳館、氣膜乒羽館、射擊館等室內場館以及籃球、排球、網球、輪滑、沙排、壘球、棒球、攀巖、滑冰等室外場地。清華為本科四個年級開設了大量體育課,有球類、游泳、街舞、瑜伽、擊劍、跳水、射擊、跆拳道等50多個課項,其中游泳、沙灘排球和武術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清華還擁有一批資深的退役專業運動員擔任指導老師,他們專業技能強、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在世界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機構之一一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發布的《QS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中,清華大學連續7年被評為世界前十、亞洲第一。清華大學一直將學生的職業發展作為人才培養中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關鍵環節,支持和引導學生把個人職業生涯科學發展同國家社會需要緊密結合,鼓勵和支持學生“立大志、人主流、上大舞臺、干大事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2023年,清華大學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高位穩定,畢業生充分就業,超八成畢業生赴重點單位就業創業,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整體合理,就業質量較高。
職業輔導
清華大學進一步加強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輔導體系建設,持續開展各類職業輔導活動,全面擴大覆蓋范圍,精細化助力學生職業生涯科學發展,充分服務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提升畢業生職業勝任力。2023年,職業輔導總覆蓋量5.4余萬人次,連續多年保持在5萬人次以上。全年開設職業輔導類課程21門次,覆蓋所有年級。

校園招聘
2022年8月學校黨委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就業引導工作的若干意見》,旨在向國家重要領域和地域培養輸送更多優秀畢業生。學校深人實施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和行業結構優化專項行動。以定向選調為引領,結合各地入校招聘契機,加強與地方全口徑人才輸送合作,不斷優化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以重點單位招聘活動為依托,開展行業講座、人物宣傳、企業開放日、朋輩講師團等活動,持續優化畢業生就業行業結構。2023年,全年發布招聘信息近8500條,覆蓋人數2.1萬人次,舉辦校級招聘活動近700場,涉及用人單位5000余家。
就業去向
2023年,清華大學共有本科畢業生3200余人,其中,國內深造比例為65.2% ,出國(境)深造比例為 15.6% 。在出國(境)深造的畢業生中,近七成赴世界排名前50位的高校深造。清華大學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近年來,畢業后選擇直接創業的人數年均超過40人,創業領域集中在文化創意和互聯網、技術服務等領域。在新的發展時期,清華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有效構建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推送工作體系,同時不斷深人實施清華大學“全球戰略”,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2023年,赴國際組織實習任職人數達102人次,創歷史新高。

清華大學為在校本科生設立了數量豐富的獎學金,旨在通過獎學金評定表彰優秀學子、樹立人物典型,激勵在校學生全面發展、積極進取、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獎學金種類豐富,覆蓋了學業、科技創新、公益實踐等多個方面,2023年,超過 45% 的學生獲得了獎學金,獎勵金額從2000元到30000元不等。在眾多獎學金項目中,影響較大且意義深遠的有特等獎學金、國家獎學金、蔣南翔獎學金、一二·九獎學金和王大中獎學金。
特等獎學金
設立于1989年,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特等獎學金用以表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現或成績,在學生中發揮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的學生。每年評選不超過10名本科生。
國家獎學金
設立于2002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冠以“國家”名稱的獎學金,這一獎項也是國家在高校本專科階段設立的最高榮譽。
蔣南翔獎學金
設立于1989年,用以紀念1988年去世的蔣南翔校長,代表了清華校友對蔣南翔校長的懷念和對在校同學的期望,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二·九獎學金
由清華大學20世紀三十年代校友、日籍華裔企業家、文學家張宗植學長于1987年捐資設立,表達了對清華和青年的熱愛,鼓勵青年師生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刻苦學習、奮發上進。
王大中獎學金
清華大學原校長王大中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獎勵刻苦讀書、勇攀科技高峰的同學,王大中院士、高祖瑛教授伉儷決定將國家和學校的全部獎勵金捐贈給清華大學,設立“王大中獎學金”。
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游凱超
2016級軟件學院本科生,2019年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他從進人清華的第一天起,便立志在清華的舞臺上“深根”成長。在他看來,清華是一個舞臺,他不想只當一名觀眾。從大一以來,他發送過一百多封郵件向導師請教問題;整理出超過一萬多頁筆記資料,被納入校史館展出;優異的學業成績之外,他還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身份在機器學習領域會議CVPR和ICML上發表論文。

陳逸賢
2017級物理系本科生,2020年特等獎學獎獲得者
他是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風采的英語演講比賽全國總冠軍,出征國際公眾演講比賽獲世界六強;他是潛心科研,逐夢星河的學術深耕者,在天文學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高質量論文;他是熱愛文藝、才華橫溢的校園歌手,活躍在清華合唱隊、校歌賽和學生節各個舞臺。他在“無限大”的清華園,演繹出無限的精彩和可能。

李金峰
2018級精儀系本科生,2021年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她關懷社會,投身志愿,入學后累計獲得志愿工時850多個小時,平均每周有5小時。她曾參與組織7次大型校園講解活動,參與打造云游清華、冬奧體驗、愛上藝博等品牌項目。作為薪火計劃的成員,參與發起“聽見愛”關愛聽障兒童活動。她還在國慶70周年專項活動、建黨100周年“偉大復興”文藝演出等重要活動中擔任志愿者。

周汝贊
2020級建筑學院本科生,2023年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她是擊劍國家一級運動員,在擊劍之路上披荊斬棘,斬獲國家級賽事三金兩銀的佳績,她還是帶領建筑學院同學實現院系擊劍成績從零到第一的“馬杯”教練員,生動詮釋了“無體育,不清華”的精神內核。她熱愛所學專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即使右手骨折也堅持用左手完成課程設計,以實力和意志擊碎“體育生文化成績不行”的標簽。

人學困難補助
如果新生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不能提供學生來校報到的路費,新生可以按照錄取通知書中《2024級新生入學須知》的說明,與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辦公室聯系,申請困難補助。核準后,學校會在報到前為學生發放來校路費及部分生活費。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發放的,學生和家長向學生人學前戶籍所在縣(市、區)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辦理的,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住宿費的助學貸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為信用貸款,不需要擔保或抵押,學生和家長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擔還款責任。本科生每人每年最高可貸款16000元。
報到/注冊時
“綠色通道”(臨時借款):
新生在人學報到時如果存在繳費困難,可以直接通過報到現場的“綠色通道”申請無息臨時借款用于繳費,順利完成注冊手續。
新生人學后
助學金: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每年秋季學期經學校認定后,可以申請助學金。助學金是我校學生資助的主要形式,為無償資助。資助金額根據學生經濟困難情況,為每人每年1000\~16000元不等。目前,學校已經設立了近200項助學金,每年有近300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助,人均獲助學金金額超過8000元,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求學費用和生活費用。
勤工助學:
新生人學后就可以申請校設勤工助學崗位。學校每年設立12支分隊,共計3000余個勤工助學固定崗位,按照每小時26.4\~50元不等的報酬標準資助參與的學生,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獎學金:
升人大二年級后,上一年度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獎學金肯定了學生在過去一年的努力,既是一種獎勵,更是一種榮譽。
困難補助:
困難補助是政府和學校專門為特殊困難的學生設立,包括臨時困難補助和各類專項補助。臨時困難補助主要用以解決突發性的臨時困難(如對受災地區學生、家庭遭受突然變故的學生的補助)。專項補助包括:大病緊急救助、新生教材、生活、文體和冬衣補助、交通補助等。
海外交流“鴻雁計劃”:
自2017年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如果獲得學校學期交換或海外研修的機會,可以向學生處申請海外交流的經濟支持,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獲得不同額度的國際旅費和生活費支持。
“鴻雁計劃”訓練營:
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提升國際交流必備素養,“鴻雁計劃”訓練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搭建學習互動平臺,提升外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職業素養、藝術素養等。
畢業后
學費補償、貸款代償:
在校期間應征入伍或畢業后選擇去基層就業的學生,可以向學生處提出申請,符合國家資助政策的,可以享受學費補償或助學貸款代償。

01 建筑類
大類咨詢聯系人:史老師|咨詢電話:010-62794185|電子郵箱:jzxywb@mailoa.tsinghua.edu.cn

首席教授-莊惟敏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國際建協職業實踐委員會(UIA-PPC)聯席主席、《堪培拉建筑教育協議》輪值主席。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中心建筑學科評議組第一召集人、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評估分會理事長。專業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策劃,設計方法學。著有《建筑策劃與設計》、《后評估在中國》等專著十余部,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設計理論和方法》。主持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改造、國家版本館總館、香山紀念館、中國美術館改造、2008年奧運會國家射擊館等重大工程的設計工作,設計作品多次獲亞建協獎、國家獎及省部級優秀設計獎、學會建筑創作金獎。
學科優勢
清華建筑歷史悠久、師資雄厚、成就卓越、聲譽斐然。從梁思成先生參與主持“中國營造學社”,以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卓越成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到吳良鏞院士開創“人居科學”,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從早期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到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菊兒胡同,再到投身于北京雙奧建設的清華人,清華建筑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優秀設計作品,奠定了清華建筑在國內建筑學科領域的領軍地位,在國際建筑學科領域贏得了較高聲望。
自大類介紹
建筑大類包括建筑學院的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三個本科專業。進入21世紀20年代,全球人居環境的各種共性問題不斷凸顯,同時信息技術等各種新技術帶來了人類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革。如何回應新技術文明解決未來全球人居環境的共性需求與問題,形成新階段建筑學科價值論、認識論及方法論等方面的基礎理論體系,是建筑大類學科教育與實踐范式的重大戰略問題。其研究對象,既包括物質空間環境,也包括形成這些物質空間環境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技術和藝術等要素,是科學、人文與藝術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建筑類的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三個本科專業,專注于大到區域和城市,小到建筑單體和建筑室內空間,涵蓋人工和自然景觀環境等諸多類型和諸多尺度的空間環境研究與設計,是面向城鎮化和城市建設,落實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創造美好人居環境的重要專業。
清華大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三個專業均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在教育部歷次全國一級學科和專業評估中,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均獲得 {A}+ 的最高評級。在國際QS世界建筑院校排名中,清華大學大建筑專業連續排名前10,位居全球建筑學科領先行列。
78年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不斷吸引和培養了6000余名國內外優秀學子,畢業生走向中國城鄉建設的核心崗位,成為建筑行業的中堅力量,涌現出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之士、治國棟梁。
培養特色
本博貫通:清華大學建筑類在高考招生階段對線上一志愿報考建筑類考生進行本博貫通預錄取。預錄取到本博貫通路徑的學生在招生階段選擇研究方向,人學后指定導師。本科學習階段在導師的指導下選修培養所需的課程、旁聽并逐步進人所在方向課題組開展科研訓練;本科四年級初,達到推免要求即可確認推免直讀博士。
行業領軍:清華建筑強調堅實的學科基礎、開放的專業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專注于未來城市和智能建筑、城市更新和治理、自然環境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筑文化傳承、低碳可持續建筑、鄉村振興等關乎人類發展的重要領域,通過( 4{+}2 ”模式培養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專業碩士,迎接未來廣闊的職業發展機遇。
交叉探索:最新創立的城市數據科學實驗班與智能設計建造實驗班(本科),為應對人工智能、機器人學等技術發展引領的時代變革,教授新興技術對城市系統/建成環境的診斷分析、設計優化與制造生成,致力于培養具有新時代學科架構能力、新質生產力創造能力,精通設計學科的交叉創新型人才。
全球勝任:清華建筑長期開展多形式、高層次、全方位和重實效的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建立了國際化人才培養平臺,與歐洲、亞洲、北美、澳洲數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和國際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逐步形成了聯合學位、聯合設計、學生交換、海外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教學體系。本科生可獲得廣泛的國際交流機會,助推海外名校深造。
專業確認方案
建筑類本科生全程配設本科路徑導師,指導學術發展,實施“本博貫通”“全球勝任”“行業領軍”“交叉探索”的一人一策教育模式。導師專業方向即為學生專業方向。第一年實施大類通識教育,春季學期按照尊重自身意愿、雙向選擇的原則,選擇導師,確認專業和發展路徑。二、三年級導師、專業和路徑允許院內自由調整。

2024年建筑類多元培養路徑特色項目擬設名額
路径 | 项目方向 | 名额 |
学术创新路径: 学术学位博士生 本博贯通项目 | 城市与建筑人因工程 | 1名 |
绿色低碳建筑 | 1名 | |
住区与住宅精细化设计 | 1名 | |
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发展 | 1名 | |
城乡规划制度与数智治理 | 1名 | |
行业领军路径: 专业学位博士生 本博贯通项目 | 智慧建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1名 |
城市更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1名 | |
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 研究院) | 1名 | |
自然保护(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研究院) | 1名 | |
文化传承(故宫博物院联合研究中心) | 1名 | |
全球胜任路径: 海外基地交换 学习支持项目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1名 |
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 1名 | |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 1名 | |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 1名 | |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 1名 |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1名 | |
日本千叶大学 | 1名 | |
城市数据科学实验班 | 10名 | |
交叉探索路径: 实验班项目 | ||
智能设计建造实验班 | 10名 |
02 土木類

首席教授-張建民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長。歷任清華大學水利系主任、土木水利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兼任住建部科技委標準化專委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水利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光華科技獎勵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理事長等。長期結合城市地下結構、海工結構、水工結構等工程實踐開展研究,建立了結構與土體一體化抗震設計理論及方法,主編國家標準《地下結構抗震設計標準》,研究成果應用到70余項大型工程設計。分別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
自大類介紹
清華土木大類,歷史悠久,是清華大學設立最早、就業面最廣、成才率最高的工科專業之一。歷經近百年發展,現已成為擁有土木工程、水利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海洋科學與工程等5個方向的大土木類專業。
清華土木大類,內涵豐富,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城市與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與水安全保障、海洋能源資源開發等重大國民經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建筑、市政、交通、水利、海洋、環境、能源、房地產、金融、社會管理等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眾多行業。
清華土木大類,實力雄厚,擁有包括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內的高水平師資,在國內外學術界和工程界享有極高聲譽。自2016年起連續多年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清華土木大類,追求卓越,實行“本碩貫通”和“本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土木學子出類拔萃,深受國內外知名大學、重點企業、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青睞。
清華土木大類,桃李芬芳,畢業生遍布海內外,60多位兩院院土、30多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曾在此學習和工作,涌現出一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
培養特色及優勢
清華土木大類以培養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知能兼備、德才雙馨的領軍人才”為己任。
高質量一—擁有高水平師資和高師生比,依托豐富的校內外導師資源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突出“科學 ^+ 技術 ^+ 管理”的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著力培養行業與社會引領者,對優秀學生實施“一對一”個性化培養。
國際化一一為學生提供與國際著名大學進行交流實踐和聯合培養的平臺,交流項目包括“水利全球勝任力培養計劃”“中法 2{+}2^{\prime\prime} “美國UIUC 3{+}2^{\ast} “清華-UIUC聯合課程”“中瑞C-Campus項目”“清華-斯坦福合作課程”等,打造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
強計算一—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計算機系列課程訓練,強化計算思維,通過土木類和計算機科學的強交叉幫助學生實現土木類專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強實踐一一為學生提供參與高水平、多樣化的國內外實踐、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機會,比如港珠澳大橋等世界級工程、智能建造等行業熱點研究課題,以及結構設計大賽、水利創新大賽、未來城市與基礎設施創新大賽、交通科技競賽等系列科技賽事,尊重個性化發展,激發創新潛能,提高綜合能力。
多樣性一一文藝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籃球、棒球、游泳、排球、羽毛球等是傳統強項,學生節晚會、歌手大賽等異彩紛呈,擁有全校唯一的院系級的師生合唱團,鼓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和學生組織,提升全面素質。
清華大土木學科,既是科學,也是技術,更是一種藝術。該學科的畢業生承擔著為人類提供優雅舒適宜居的生存環境及安全可靠基礎設施的重大歷史使命,推動中國在從工程建設大國向工程建設強國邁進、成為世界的引領者。
清華大土木學科,挑戰與機遇并存。清華大土木學科,大有作為!
專業確認方案
清華土木水利學院,在全國高校率先獲準設立了寬口徑本科專業“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實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和大類出口,于2020年人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并于2021年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認證。
本科按大類統一招生,進人大類后的前兩年實施大類通識教育,后兩年按照學生自身意愿和學術志趣自由選擇一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
本專業引導學生進入“本碩貫通”和“本博貫通”的培養路徑,通過強化“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多樣化”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來滿足未來社會對創新型和復合型杰出人才的需求。
03 智能制造與裝備類
大類咨詢聯系人:李老師|咨詢電話:010-62790259|電子郵箱:jxxjwk@mailtsinghua.edu.cn

首席教授-汪家道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現任清華大學機械學院院長、機械工程系系主任,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流固界面力學調控與自組裝微納制造研究,提出了基于自組裝的新型功能涂層制備、微電路圖案化制造、細胞納米穿刺轉染等微納制造新技術,以及橫向凹槽微旋渦氣動減阻、水下微空泡減阻等流固界面減阻新技術。自組裝微納制造技術實現了產業轉化應用,減阻技術助力國家自行車隊、冬奧短道速滑隊等獲得奧運會金牌和成績突破。已發表論文2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先后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科技獎勵。
自大類介紹
清華大學立足科技發展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智能制造與裝備領域,通過工程創新和學科交叉,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方向,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臺數控機床,提出的并聯機器人解決了中國“天眼”FAST三大技術難題之一的柔性支撐定位系統以及7.4噸重世界現役裝載能力最強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精密制造,開發了中國首套飛行器大部件智能對合機器人、中國首套大型飛行器智能噴涂機器人,為國家重點企業建立了智能制造生產線。在微納制造與IC裝備方向,誕生了中國第一臺光刻機,發現了全新的超滑體系,大幅減少了摩擦損耗,研制的化學機械拋光裝備和光刻機工件臺解決了集成電路制造的卡脖子問題,在微納結構、微納器件和芯片封裝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制造與醫療裝備方向,開發了3D打印智能裝備和工藝,通過生物材料構建仿生組織和器官,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康復機器人、仿生機械手、軟體機器人、腦機接口等生醫機械,解決困擾人類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的緊密結合催生了下一代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智能制造的本質是人機一體化智能裝備,不僅利用裝備完成繁重瑣碎的體力勞動,更重要的是用裝備進行分析、判斷、構思和決策等腦力活動,大幅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實現智能制造的主要裝備是機器人,機器人已經在生產中被廣泛應用,未來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智能車輛與交通方向,為中國智能汽車系統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做出重要貢獻,建立了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動態設計與控制理論和方法,攻克了“控制協同、結構共用、車云融合”核心關鍵技術,研制出“安全駕駛”、“集成駕駛”、“網聯駕駛”等智能系統裝置。在智慧能源與動力方向,深度參與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技術研發、示范考核、國際合作及產業推進,牽頭成立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提出以純電動轎車為突破口帶動新能源汽車全面發展的技術轉型戰略,形成了氫能-儲能-智能三位一體布局。